在大學制式化的教學(或者說是訓練)下,每年全世界至少有幾百萬人電機系畢業,幾百萬人醫學系畢業,幾百萬人美術系音樂系建築系畢業(好啦我猜可能實際上每年畢業人數有上千萬),每年前百大大學年年拿書卷獎的人更是多如牛毛,每個人都是從小到大的第一名...可是有成就的人真的都是第一名的人嗎?這是個頗艱難的問題畢竟我還沒上大學XD
可是我們不免要問,學習成就果真和自己未來成就相關?在各頂尖大學的頂尖人物真能帶給我們一些革命性的影響?又或者,在頂尖大學中,其實名次在中間的人未來的成就值會比第一名畢業的人高?如果選擇放棄從九十五分邁向一百分的過程,我們可以把時間投注在更多更能開創的領域上。Bill Gates, Steven Jobs 都沒有大學畢業...臉書創辦人Mark Elliot Zuckerberg現在才27歲...好奇這些人在大學每次考試的排名如何......
臉書是現代社會運動的奇蹟,世上用臉書的人絕對比懂相對論的人還多,市井小民不在乎太艱深的理論,臉書的實用性較其更容易被接納。一個二十七歲的人對世界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力,恐怕也是自己始料未及的吧。問題是每年讀資工系的人那麼多,為什麼有人會成為臉書的創辦人,有人只是臉書的享受者?
如果不論商業,那麼村上春樹在高中成績得過且過,也曾抽菸、翹課、打麻將,考大學時更重考了一次才考上早稻田大學;物理學巨擘霍金在大學成績也不是頂尖,但卻發表了比其他牛津大學同學更獨到的理論;愛因斯坦在發表狹義相對論之前,更是沒沒無聞的銀行小職員;《蘋果橘子經濟學》的開拓者李維特甚至連數學都不大靈光。我們要問的是,如果我在大學認真努力向上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名,未來真的就會變成最有成就的人嗎?
答案貌似不然,追求卓越所犧牲的東西太多了,以致我們沒辦法有更多的時間,看更多的東西。至於要看什麼呢,對祖克柏、比爾蓋茲、賈伯斯等人而言,他們看到了消費者的需求,是那些潛在的內心需求;對霍金、愛因斯坦而言,他們看到了更深遠的理論;對村上春樹而言,他看到了這個世界,真實對於作家來說是不可缺乏的創作素材;李維特則看到了表面上是蘋果,其實內心是橘子的真相XD
對未來有真知灼見的人,未必是大學成績最好的人,但至少他們都曾待過頂尖大學。嗯嗯我覺得如果我只是被動接受大學安排好的課程,那些依照過去慣例理應傳承的課程,我一定不會成為我想成為的人,也不一定會學到我想學的東西。
當然這些課程規畫也是教授一番好意,然而科際整合時代來臨,行將到來的是一個知識更爆炸的世代,制度上的改變往往跟不上時代的演變,再也沒有什麼科系是金飯碗,擁有與你相同知識背景的人太多了,薪水給付跟不上物價上漲速度,以前只要靠努力就能賺大錢的社會不復存在,一出社會的我們都是小螺絲釘,要辛苦掙錢才能勉強養家糊口...除非...
除非你能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。
當然這不是賺大錢的保證,但至少是讓自己當個不一樣的人的保證。也許不一定要當個不一樣的人,但如果社會的異化現象繼續存在,資本社會的分層現象依然存在,軸心國壓榨半邊陲與邊陲國的現象依然存在,我們就不得不要具備一些在生物學上不被淘汰的策略。
嗯嗯難得打得這麼功利XD總之我意識到我想學的東西,在大學既定的教育體制下我無法學到,不管讀哪個大學都一樣。還好我還沒上大學就意識到這點,得開始想辦法學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了XDDD
5月9日 2011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